佛手花為蕓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,佛手花有疏肝理氣;和胃快隔的功效,佛手花主治肝胃氣痛;食欲不振。佛手花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
性味:微苦;微溫
歸經(jīng):肝;胃經(jīng)
功效分類:疏肝藥
功效:疏肝理氣;和胃快隔
佛手花的功效與作用
佛手花的功效與中藥材作用
主治:肝胃氣痛;食欲不振
科屬分類:蕓香科
生態(tài)環(huán)境:生于熱帶、亞熱帶。
采收和儲藏:4-5月早晨日出前疏花時采摘,或拾取落花,曬干或炕干。
藥材基源:為蕓香科植物佛手的花朵和花蕾。
用法用量:內(nèi)服:煎湯,3-6g。
考證:出自《隨息居飲食譜》。
佛手花的作用:
中醫(yī)認(rèn)為佛手花性平,歸肝經(jīng),用于胃氣痛。佛手果實富含維生素C,芳香辛散。將果實切成薄片,用沸水沖飲,有健脾,解酒之功效,并長于舒肝和胃、行氣止痛。對肝郁氣滯、脾胃不和所致的肋脅脹痛、脘腹痞悶及嘔吐食少等癥有一定療效。將150克佛手洗凈,切成細絲,裝入瓶內(nèi),加入白酒200毫升,封緊瓶口,每日搖動一次,半月后即成疏肝理脾,消食化痰的“佛手酒”。佛手柑10——15克,粳米50克,加水200毫升,煎至100毫升,去渣后放人粳米。再加水400毫升左右,煮成稀粥,加入適量冰糖即成。每日溫服2次。用于治療胸悶氣滯,年老胃弱,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暖氣嘔吐等癥。
佛手不僅有較高的觀賞價值,而且具有珍貴的藥用價值、經(jīng)濟價值。佛手全身都是寶,其根、莖、葉、花、果均可入藥,辛、苦、甘、溫、無毒,入肝、脾、胃三經(jīng),有理氣化痰,止咳消脹、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種藥用功能。據(jù)史料記載,佛手的根可治男人下消、四肢酸軟;花、果可泡茶,有消氣作用;果可治胃病、嘔吐、噎嗝、高血壓、氣管炎、哮喘等病癥。據(jù)《歸經(jīng)》等載,佛手并具治鼓脹發(fā)腫病,婦女白帶病及醒酒作用,是配制佛手中成藥的主要原料。
佛手花南瓜雞
功效:補中益氣,健脾養(yǎng)胃
材料:鮮佛手花10克,老南瓜1個,仔雞肉750克,毛豆250克,蔥花、生姜末、精鹽、黃酒、糯米酒、味精、醬油、紅糖、秫米、花椒、豆腐乳汁、精制植物油、米粉各適量。
做法:先將佛手花瓣洗凈,秫米和花椒炒熟,共研成粗粉;雞肉洗凈剁成塊,用蔥花、生姜未、精鹽、醬油、紅糖,豆腐乳汁、黃酒、糯米酒、味精拌勻腌一會兒,再下入米粉和植物油;毛豆輕輕搓去膜并洗凈,拌上與雞肉相同的調(diào)料;南瓜刷洗干凈,由蒂把周圍開一個7厘米見方的口,取下蒂把留著做蓋,用一長把小勺將瓜瓤和籽挖出,由南瓜的開口處裝入一半的毛豆粒,一半的佛手花,再裝入雞肉塊,然后放入余下的佛手花、毛豆粒,蓋上蓋,裝盤,上籠蒸熟爛即成。
白術(shù)和中湯
功效:消食和胃,理氣寬中。
主治:食積不消,脾虛濕滯,癥見中滿腹脹,少食體倦,嘔惡吞酸,口干多涎,舌苔白滑。 組成:生曬白術(shù)一錢半; 新會陳皮(炒)一錢半; 焦六曲三錢; 佛手花五分; 浙茯苓四錢; 春砂仁(杵)一錢,五谷蟲(漂凈)三錢,陳倉米(荷葉包)三錢。
用法:水煎服,日二次。
來源:《通俗傷寒論》
四花解郁湯
功效:理氣開郁,降逆化痰,主治七情郁結(jié),氣滯痰凝。
組成:綠萼梅6克,玫瑰花6克,佛手花6克,厚樸花6克,姜半夏5克,白茯苓10克,遠志肉10克,白芍藥10克,生甘草3克。
用法:水煎服,每日1劑,日服2次。
來源:戴祖銘方。
金橘方
功效:具有疏肝理氣、和胃止痛等作用;適用于肝氣犯胃型慢性淺表性胃炎。
材料:金橘丁塊60克,柴胡10克,佛手花、玫瑰花各6克,粳米克,白糖適量
做法:柴胡、佛手、玫瑰花水煎取汁,入粳米煮至粥將成,加入金橘、白糖和勻煮成粥即可。
用法:每日1劑,分2次食用。